观察与逻辑思维我们观察到的事物往往是可感可触的,是具象的,但观察所引发的联想、感受与思考,确实看不见摸不着的,是抽象的。抽象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逻辑思维。观察就像一座桥梁,把具象的大千世界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连接到一起。因此,训练孩子的观察力也是在强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。
比较、分析、判断、推理、概括,这些在学习中常常会用到的思维方式都属于逻辑思维。与观察力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包括观察分类、观察规律、观察因果关系等。观察分类,所谓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分类的标准就在于特征,通过观察来把握事物特征,找到共同点,进而完成分类,这是低龄孩子都可以做的观察练习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一批食物,家长可以提示孩子按照不同的特征来分类,由此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,比如苹果,香蕉,西瓜,柠檬,葡萄等。按照颜色来分,可以分成红,黄,绿,按照形状来分,可以分成圆的和不圆的。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分等等。不同的观察角度导向不同的分类,这能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多维度思考的习惯。观察规律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训练方式,它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数学题中。这类练习实际上就是让孩子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则,然后运用规则去推断其接下来的变化。这一过程对观察的要求是继要到部分,还要到整体,进而将部分和整体联系起来思考。
比如下图,观察这组图形空白处应该填入什么图案。孩子要解答这道题,首先需要观察这4个方框的不同情形,注意到棋子的方向及棋子上面五角星的数量。如果我们把思维路径拉长来看,其实就是在每一张图旁边写下它的特征,旗子朝下,旗子朝右,5颗星,4颗星,然后再进行比较,进而得出规律。旗子方向逆时针旋转,五角星数量递减。如果只观察一张图,或者只是来回漫无目的的浏览这一组图,就很难快速找出规律,观察因果关系。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常常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中,A事物的活动会对哪些事物产生影响?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B,事物的状态受到了哪些事物的影响?这些都涉及因果关系。
通过观察来发现和确认因果关系,可能很简单,比如风吹树洞、日出天亮,也可能很复杂,比如水壶把手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,是为了增大摩擦力,让把手不易滑落,刚出锅的汤看上去没有热气,是因为汤面上的浮油阻挡了热量散失。对因果关系的观察,往往需要和实际的体验联系在一起,让视觉和触觉、听觉等其他感觉相联系,由此做出综合性的分析。到了逻辑思维这个层面,观察就成了学习新知识、获取新体验的起点。所有的分析、判断、概括、推理都需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。
就以上提到的这三方面逻辑观察而言,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量可供观察的现象,就是一个现成的大题库,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、表情变化。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之间的联系,大自然的无穷变化,身边环境中的各种物理现象,都是引导孩子观察的良好素材。当开启观察这一行为时,我们会经历最初的搜集信息和细节阶段,尽可能用眼睛捕捉丰富的信息,与此同时进入感受力激发的阶段。让其他感官参与观察,从而带来更完整、更立体的信息。
最后是逻辑思维构建的阶段,透过现象来思考本质,让现象背后的规律原因浮出水面。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参与观察的不同阶段,其兴趣是不一样的,家长不必过于强求。如果年龄较小的孩子更愿意去观察丰富多彩的事物和现象,那找到核心特征就是最重要的任务,继而可以扩展到比较、异同、分类等啊。对于大孩子来说,他们可能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,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现象来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