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离能是用来衡量原子失电子能力的,那原子的得电子能力用什么来衡量呢?
我们用电负性来衡量。在化合物中,原子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键合电子。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。科学家鲍林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,以氟的电负性为4.0作为相对标准,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。一般来说,周期表从左往右,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,从上到下,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,这个规律和元素的非金属性变化规律是一致的。从周期表中的电性数据来看,我们发现金属的电性一般是小于1.8的,非金属的性一般是大于一点八的,而位于非金属和金属边界的类金属的颠覆性则在1.8左右,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。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用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判断。比如钠的电负性为0.9,氢的电负性为2.1,说明氢的得电子能力比较强,所以氢化钠中氢元素为负价态,钠元素为正价态。
电负性不仅可以判断化合价,还能帮助我们判断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到底是共价键还是离子键。一般来说,沉键元素原子的电负性的差值超过1.7的时候,形成的是离子键,而沉键元素原子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.7的时候形成共价键。比如氧化钠中氧的电负性为3.5,钠为0.9,差值是26大于一七,所以氧化钠中形成的是离子键。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,也有一些化合物不遵循这个规律,比如氟化氢就是一个特例,氢和氟的电负性差值为1.9,但是形成的却是共价键,这个需要大家特别注意了。